《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如何做采訪?
???? 這是關于采訪的小手冊。我們努力讓它做到實用,有助于記者完成自己的報道。但更重要的,它是提出問題,而不是給出所有的答案。
?????????????????????????????????????????????????????????????????????????????????????????? —————《21世紀經濟報道》
在日常的報道中,快速的節(jié)奏如同切分音般把每天分開。哪一天該完成什么,成為記者心中暗藏的節(jié)奏。如果不能按時完成,就像一場踏錯步點的舞蹈,一切全亂了。而打亂這些節(jié)奏的因素有很多,比如找不到采訪對象,不能高質量地完成采訪的工作。而這決定了一篇報道的品質。
其實,采訪就是對人性的測試。記者在和采訪對象打交道的時候,考驗的不僅是記者對行業(yè)的了解,對產業(yè)的觀察,也考驗記者對人性的洞察力。人性的優(yōu)點和缺陷,在一場采訪中,就可以暴露無遺。采訪注定是一場必須在一定時間內結束的戰(zhàn)爭,而記者要做的就是,打贏它。
一、 怎樣找到你的采訪對象
不斷地被拒絕,不斷地被延遲,總是找不到愿意說話的人,截稿的日期在一天天地逼近……在日常的報道中,記者經常遇到這樣的情況,這的確令人沮喪,因為新聞不能虛構,而等待又讓人痛苦,那么怎樣才能找到愿意說話的人,或者說找到讓人不得不說話的理由?
要回答這個問題,記者應該首先問自己,別人為什么要接受我的采訪?其實這是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他為什么要接受采訪?其二是,他為什么要接受本報或者該記者的采訪。
對于第一個問題,可能有這么幾種情況:一個公司的CEO可能會想宣傳他的公司或者產品,或者想展示他作為商業(yè)精英的形象;也可能競爭的需要;還有,當一個事件發(fā)生時,記者已經掌握了相關的重要信息,而這些信息又是對方需要了解的,這個時候,他可能就不得不說。
而對于第二個問題,被采訪對象可能會看重報紙的領導地位和影響力,也可能因為報紙這種影響力和風格讓他反而會更謹慎;或者記者本身有一定的知名度,通過精心的準備,讓被采訪對象感覺到接受采訪是值得的,而在采訪完,他的話不會被歪曲或者誤解。
這只是一些可能遇到的情況,最重要的是記者要掌握這個行業(yè)的基本情況和利益格局。下面有一些采訪前要做的工作:
1、 采訪前:精心準備,事半功倍。
(1) 熟悉和研究已(或將)發(fā)生事件、采訪對象的基本情況;
?。?) 查閱相關資料和專業(yè)知識,掌握采訪對象所涉行業(yè)基本態(tài)勢;
?。?)判斷采訪對象的利益格局與可能心態(tài),尋找可能的介入角度和突破口;
?。?) 有針對性地提出采訪請求,或是有針對性地擬訂采訪提綱;
?。?) 判斷對方回應心態(tài),調整自身姿態(tài),努力促成采訪;
?。?) 商定較適宜的訪問時間、地點、方式;
?。?) 檢查有關物質準備情況,提前10分鐘趕到約定地點。
附:如遇拒絕,如何盡可能接近采訪對象:
(1) 判斷對象拒絕的原因;
?。?)將已有報道或已成影響介紹給對象,或是幫助其分析所處利益格局,呈明“說”的好處;
?。?) 承諾保護消息源,不透露對方姓名;
(4) 找朋友或熟人介紹;
(5) 從外圍了解相關事實,再回頭向對象質證;
?。?) 直接到對象辦公室或途中等候。
二、 怎樣開始第一個問題
采訪是一場短兵相接而又要禮尚往來的戰(zhàn)爭。很多預想中的問題要找機會提出,而有時對方不經意的回答卻埋藏中極有價值的線索和答案,機會也許稍縱即逝,但又不能急于求成,取得對方的信任,不僅是記者的基本功,也是采訪的藝術。
首先要做大量的準備工作,本報很多屬于調查性報道和批評報道,這方面更要做到有備無患。一般說來,記者準備的問題越多,他的采訪和報道就可能越全面,越細致,越接近真相。但是,這并不意味著要面面俱到,很多提問要根據(jù)采訪的時間、采訪對象的反應,和采訪的進程的變化來決定。比如說記者要采訪加入WTO美方談判代表巴爾舍夫斯基,時間只有一小時,剛開始提一下她那著名的花圍巾是一種建立信任和良好采訪氛圍的有效手段,但是接下來可能就要問很多實質性的問題,而不是談了花圍巾再去談她的衣著。
記者在采訪前要做的另外一個準備工作就是要和編輯溝通,也許在編輯的腦子中,他對這篇稿件會存在著某種期待和想象,但是怎樣貼近事件的真相,還需要多方求證,多了解編輯的想法,對采訪和稿件的形成是有好處的,而且可以減少成本。
好了,準備已經差不多了,記者準備問題可以根據(jù)各人的習慣,或者寫下來,或者默記在心,這樣,記者無論面對的是政要,還是富可敵國的CEO,都可以充滿信心地去面對了。
第一個問題很重要,最常見的問題也許也是最沒有想法的問題就是:你感覺怎樣?比如在一個體育比賽中,一個記者沖上前去問那個冠軍,問你得了金牌,感覺怎樣?可能有這樣的回答:我感謝我的祖國,我感謝我的家人、教練和隊友等等,還有一種,大家可以經常在電視直播的畫面中看到,那個氣喘噓噓的冠軍回答說,我現(xiàn)在感覺很累。在財經報道中,同樣如此。乏味的問題只能得到乏味的回答,愚蠢的問題會使回答更為愚蠢。
其實怎樣開始一次采訪并沒有一定的行業(yè)標準。也許可以提一個比較專業(yè)的問題開始,
也可能是提一個比較個人化的問題,甚至是談一下最近的天氣,或者提一些比較有挑釁性的問題也未嘗不可,就像奧里亞娜.法拉奇那樣。這位已采訪世界政要聞名的女記者,以其咄咄逼人、鋒芒畢露的問題而聞名于世。但是只要仔細閱讀她的風云人物采訪錄,就會發(fā)現(xiàn),她提的問題越尖銳,她提問時的表現(xiàn)卻越溫和。她和那些風云人物的采訪,有時像一只野兔在追蹤一只狐貍,有時又像一個斗牛士用紅布去挑逗那些發(fā)怒的公牛,但是很多時候,法拉奇經常在采訪中被訓斥,被盤問,被考試,但是她從未放棄。
下面是一些用得著的方法:
1、多準備一些問題,在采訪之前最好和編輯進行溝通,根據(jù)個人習慣,這些問題可以寫下
來,也可以默記在心;
2、不要以一個空洞、乏味的問題開始采訪,根據(jù)不同的情況,可以問一些比較新的問題,
也可以問一些比較個人化或者專業(yè)化的問題,甚至都可以是天氣;
3、記者在當面采訪中,要注重和采訪對象的交流,比如眼神不要閃爍,而應該專注,或者通過神態(tài)上的變化,來和采訪對象建立起融洽的關系。
三、雞尾酒提問法:開放式的提問和縮小性的提問
采訪的目的,就是去求證,去挖掘事件的真相,有時記者需要了解比較宏觀的情況,比如行業(yè)的發(fā)展于趨勢,采訪對象對某一個重要政策和法律的看法,而更多的時候,記者需要了解非常具體的細節(jié),人們常說魔鬼在細節(jié)中,而重要的細節(jié)對于報道是至關重要的。
從提問的類型可以分成開放式的提問和縮小性的提問,其實,前一個問題主要是觀點性的,而后一個問題主要是針對事實性的。這兩種提問的方法經常需要混合試用,治療艾滋病需要用雞尾酒療法,而進行一次重要的采訪,更需要雞尾酒式的提問法。
是以開放式的提問開始,還是直接地以一個具體的問題開始,這要根據(jù)采訪對象來定。
一般說來,采訪重要的官員、公司高層、經濟學家等有“想法”的人可以用開放式的提問開始,因為他們往往能對國家、行業(yè)和某些宏觀問題提出自己的看法。比如你可以問一個總理,國有企業(yè)需要進行怎樣的改革?而對于一個工人,他則更關心在這場改革中,他是否會下崗失業(yè),他會有什么樣的福利待遇和社會保障。
既然開放式的提問相對側重于一些重要人物,那么縮小性的問題則可能多面對一些技術專家,從事具體事務或者相對年齡較小的人,比如兒童等等。比如說,你與其問一個兒童的“理想”,還不如問他是否想在考試或者體育比賽中得第一。
兩種方法各有側重,但是必須交叉使用。一篇文章如果只有一個籠統(tǒng)的、抽象的、寬泛的印象,那么這篇報道一定是敷衍了事的,失敗的報道。不為人知的細節(jié),豐富的事實,是構成一個篇調查性報道的關鍵。
記者在問完一個比較籠統(tǒng)的問題后,緊接著應該問一些比較具體的問題,比如說,可以問采訪對象,你怎么證明自己的觀點,能不能舉幾個例子之類的問題。而問完幾個比較具體的問題后,也可以問,這樣看來,你是同意這樣的觀點,或者是你認為產業(yè)的趨勢是這樣的...等類似的問題。
除了這些方法,還有一些行之有效的技巧,比如說,報社希望自己的記者對這個行業(yè)有比較深的了解,成為行業(yè)的觀察者和分析上,但實際上,記者在很多問題上應該承認自己知之甚少,特別是一些比較具體操作性的問題,這個時候,尤其是年輕的記者,更應該坦然承認自己的有很多地方不懂,不要不懂裝懂,不懂裝懂的結果就是采訪失敗,要做的報道自然不能完成。
還有,在采訪中問一個問題不要太長,如果一個很長的問題包含了太多的層次和含義,實際被采訪對象很難一一作答。因此,最好一次問一個問題。
再者,在采訪中往往會有一些停頓,這種停頓有時是采訪對象過于簡短的回答造成的,有的則是被采訪對象故意設置的尷尬境地。打破沉默的責任在哪里,是記者還是被采訪對象,要視乎情形而定。但是記者也要明白,有時候沉默可以收到效果,讓被采訪對象感覺自己的回答還沒有完成,還要繼續(xù)。
在這些問題中,最關鍵的是,不要害怕提出尖銳的問題。記者應該明白,這是自己的職責所在。記者首先應該鼓足勇氣,然后還要掌握技巧。如果不能直接去問的話,就可以把問題交給采訪對象。比如說,法拉奇在采訪中就經常運用這樣的提問,“有人說你是獨裁者,也許是仁慈的獨裁者,但終歸是獨裁者,也許現(xiàn)在正是你回答的時候”等等。
歸納起來就是:
1、當記者作調查性報道的時候,采用開放式提問和縮小性提問相結合的雞尾酒提問方法是
行之有效的;但是無論是采用哪種方法都需要另外一種方法作補充;
2、記者在提問時不要不懂裝懂,有時應該謙虛,沒有弄懂的地方和細節(jié)一定要補充求證;
3、提問的問題不要很長,如果包含了太多層次的意思,可能會讓問題顯得沒有重點,所以
最好問題一個個問;
4、在采訪中,有時會出現(xiàn)停頓和沉默,記者有時需要很快結束這種局面,有時則應該利用
這種局面,誘導被采訪對象繼續(xù)回答;
?。怠⒃诓稍L中有時需要刺痛采訪對象,讓對方知道自己并不是那么完美,這樣一來會降低他的自負感,但是這種刺痛不能過火,那樣會使采訪對象難堪,甚至會讓采訪變得更為困難。
四、在采訪中怎樣不會被誤導
很多時候,一些記者感到苦惱的是,在采訪中,感覺到對方在撒謊,或者在誤導自己,但卻手足無措,記者不知道是應該反駁,還是打斷被采訪對象的講話,如果讓這種情況持續(xù)下去,那么采訪將變得偏離航向,而報道也就將離真相越來越遠。
的確,駕馭一場高難度的采訪,不僅需要技巧,更需要洞察力,還有自信心。因為我們的記者經常要采訪的是一些精英人士,這些老練的商務人士或者官員,自有一套如何不把秘密講出來甚至是制造迷霧的手段,這個時候,記者不能心情緊張,應該明白自己作為記者的責任和身份。因為記者并不是和他去簽合同,而是去采訪,是代表公眾的。所以,沒有必要患得患失,更沒有必要為對方的“場”和“氣勢”壓倒。
其實,一個人要撒謊并不容易,一個謊言也許需要十個謊言來掩蓋,總有一些地方會露出蛛絲馬跡。著名的“水門事件”就是從一件件小事,最后導向了白宮,讓尼克松下臺。所以堅持不懈的調查,就會讓真相浮現(xiàn)水面。
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每一篇稿件都需要長時間的調查,對于一張新聞紙來說,時效性是至關重要的。因此,如何在一場場遭遇戰(zhàn)中就取得勝利,確實需要一些管用的技巧。比如說要問一個人的年齡,是問“你多大歲數(shù)?”還是問“你出生在哪一年呢?”,抑或哪一天是你的生日?顯然,后兩種提問會促使你獲得更為準確的答案。
因此,在關鍵的提問中,一定要精心安排好關鍵問題的措辭。短的、直接的、緊追不舍的問題,會有一種特別的效果。但是記者同樣要考慮,過于咄咄逼人,也許會使采訪對象生氣甚至采取不回答來對付。這個時候,口氣要變得緩和,但是絕不能放棄對關鍵問題的求證。
還有,記者在感到對方在撒謊,或者在誤導自己,但不知道該怎么辦。這可能是因為記者缺乏對調查對象的了解,或者某種專業(yè)知識的缺乏,還有缺乏信心來反駁與質疑。這個時候,一定要不忘記自己采訪的目的,同樣問題可反復提,對方回避的問題可迂回再提,換一種方式提;對對象的回答要存疑,不盲信,有疑問的可當面用恰當方式再次試探;如果采訪對象確實不愿意對一些具體的問題發(fā)表看法或者透露信息,那么可以問一些假設性的問題。
另外,采訪對象自鳴得意透露出來的成功經驗,記者只要順勢誘導,可能會使采訪變得酣暢淋漓起來。采訪其實就是對人性的測試,每一個采訪對象和常人一樣,他需要溝通,他需要被承認,需要和一些覺得可以信賴的人說出他的秘密。人性和利益、立場有時是相沖突的,這個時候,記者就要洞察這中沖突中的縫隙。
下面是歸納起來的一些原則:
1、在關鍵的提問中,一定要精心安排好關鍵問題的措辭。短的、直接的、緊追不舍的問題,會有一種特別的效果。
2、不要按邏輯順序提問,應該叉開他的思路,出其不意戳穿對方的謊言;
3、不忘記自己采訪的目的,同樣問題可反復提,對方回避的問題可迂回再提,換一種方式提;
4、對對象的回答要存疑,不盲信,有疑問的可當面用恰當方式再次試探;
5、如果采訪對象確實不愿意對一些具體的問題發(fā)表看法或者透露信息,那么可以問一些假設性的問題。
五、采訪中另外一些會遇到的困境
路途遙遠,天氣惡劣、諸方阻撓,甚至是威脅利誘,都阻止不了一個優(yōu)秀記者探知真相的激情,但是必須要承認,在采訪中,還有一些具體的問題,會使采訪造成困境、中斷。那么記者就要想辦法來克服這些困難。
采訪對象變得不耐煩的時候,甚至要捉弄記者的時候。一些采訪記者在面對記者的提問時,會以名人的身份或者專家的身份來考問記者,他不回答記者的提問,而是問記者的問題。比如法拉奇在采訪基辛格的時候,就是先被基辛格盤問。這個時候,記者不能慌張,甚至忘記了自己要提的問題,可以回答他的問題,但是一定要讓采訪對象明白自己是來傾聽他說話的。記者是提問者,而不是被問者。
本報記者經常要完成調查性報道和批評報道,而記者就像律師一樣在取證,在采訪中使用錄音機,成為一種非常重要的記錄工具。因為使用錄音機可以在一定時間內提出更多的問題,而且可以保存更多的資料,如果遇到采訪的問題比較尖銳,錄音可以減少以后的麻煩。但如果采訪對象不愿意記者使用錄音機,那么記者就要把關鍵的回答記住,這還不夠,記者除了記錄對方說話的內容的時候,還要注意他說話的方式,要細致入微的觀察,這樣,可以使報道更為豐富和準確。
除了通常記者面對面的采訪時候,還有一些遭遇戰(zhàn)式的采訪,比如在一個會議上遇到比較重要的人物,想要采訪時,時間很短,記者甚至不知道應該問一些什么問題。即使問了,也知得到一些敷衍塞責的回答。這個時候,記者要先和他聯(lián)系上,準備第二次采訪。而在一些會議中,如果有機會和采訪對象一起吃飯或者喝咖啡,那么,記者要爭取這樣的機會,有的采訪對象不會在會上,不會在辦公室中,不會在公共場合中說的話,很有可能在飯桌上講。
在采訪中,記者除了要集中精力來對付采訪對象,還要對付一些公關公司的人,或者一些公司的新聞代理人或者負責這方面的人。他們經常會打斷采訪,甚至替采訪對象回答。這時候,記者要意識到,有的時候,這些人可以提供采訪機會,而且通過他們可以了解一些側面的情況,在他們說話的時候,可以聽,但是被他們擺布,因為要明白他也有他要完成的任務,而在某些方面,要借助于記者。
原則如下:
1、采訪對象變得不耐煩的時候,甚至要捉弄記者的時候。記者不能慌張,甚至忘記了自己要提的問題,可以回答他的問題,但是一定要讓采訪對象明白自己是來傾聽他說話的。
2、盡量錄音,并作好現(xiàn)場記錄;在錄音情況下,記錄以心記為主,筆記為輔,否則反之;
3、記錄時,記要點,記易忘點,記疑問點,記意外新聞點,記對象的思想和有個性的語言,記自己的聯(lián)想;
4、如果有機會和采訪對象一起吃飯或者喝咖啡,那么,記者要爭取這樣的機會,有的采訪對象不會在會上,不會在辦公室中,不會在公共場合中說的話,很有可能在飯桌上講。
5、要用好公關公司和新聞發(fā)言人,但是絕不能被他們擺布。更重要的是,要記住,一篇重要的調查性報道,很少有是這些人安排出來。
六、采訪的完成和后續(xù)工作
用簡單的問題開始,然后抓準機會問一些關鍵性的,甚至是比較棘手的問題,而一旦過了這兩個階段,就應該緩和下來,給采訪對象留一些余地,然后就可以結束采訪。不管用怎樣的方式,應該感到是由采訪對象結束這場采訪的。
在采訪結束之前,還可以作一些核對工作,如果覺得還有什么不清楚的話,比如說數(shù)字、人名還有一些關鍵性的細節(jié),都可以抓住最后的機會核對。在告辭前,結束采訪的話應該用禮貌,表示感謝,同時還要表示,希望能夠繼續(xù)聯(lián)系,以便進一步獲得有關資料。
原創(chuàng)文章,作者:劉曉林,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szshoujike.com/blog/archives/2904